
“筑梦”(Building and Dreaming)展览现场,2022.5.28-2022.10.16,杭州,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时隔半年,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于5月28日迎来了第二个群展 “筑梦”(Building and Dreaming),其延续了开馆展“从无到有”铺陈的虚实相生的基调,气质依旧非常天目里。
“筑梦”展览概念的灵感由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馆长弗朗切斯科·博纳米(Francesco Bonami)与副馆长吴天提出,斯特凡诺·科利切利·卡戈尔(Stefano Collicelli Cagol)与孙熳共同策划。40余位国内外艺术家的名单包括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贝恩德和希拉·贝歇夫妇(Bernd & Hilla Becher)、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石元泰博(Yashuhiro Ishimoto)、刘韡、张培力、汪建伟等。熟悉的名字之外,是他们陌生的作品。这是展览的诚意,也是对观众最好的尊重。
但这并非是讨好型的展览,相反,它以自身释放的信息去找寻志同道合的观众。张培力80年代的纸本作品,刘韡轻盈秩序感的装置,汪建伟不确定形态的黑色雕塑,唐纳德·贾德冷静克制的《无题》……或松弛,或严谨,或不安,或轻盈,或沉重,穿行在用半透明的无纺纸区隔开的七个展区里,微妙的情绪随之起伏。
构建空间、居所、容器或制作占据空间的标志是本次展览汇聚及呈现的作品所共有的特征。雕塑、素描、绘画、摄影、装置和影像等不同媒介的作品探索艺术家与构筑的技艺之间的关系,展示“构筑”这一主题如何形成一个意料之外的视角,映射出中国和国际艺术家创作的梦幻景象。

“筑梦”(Building and Dreaming)展览现场,2022.5.28-2022.10.16,杭州,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独特的艺术语汇在材料中显现
墨西哥艺术家玛丽安娜·卡斯蒂略·德巴尔(Mariana Castillo Deball)的作品《谁来测量空间,谁来告诉我时间?(齿轮)》开启了观众“筑梦”的旅行。这件高耸的雕塑由多个运用当地古老技法烧制的陶器垒成,这些年代不一的陶器被随机放置,时间在此被错置开来——传统的顺序叙事也由此被颠覆。而与其毗邻,菲利达·巴洛(Phyllida Barlow)的作品《无题:lipchitzplinth2013》也于展厅的开端呈现——巴洛将俯拾可得的简单日常材料进行拼接,并予以深化,创造了反纪念碑式的艺术语汇。

“筑梦”(Building and Dreaming)展览现场,2022.5.28-2022.10.16,杭州,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玛丽安娜·卡斯蒂略·德巴尔《谁来测量空间,谁来告诉我时间?(齿轮)》,
作品图由艺术家与kurimanzutto, Mexico City / New York 提供
摄影:Timothy Schenc
作品图由艺术家与kurimanzutto, Mexico City / New York 提供
摄影:Timothy Schenc

菲利达·巴洛《无题:lipchitzplinth2013》作品图由艺术家与Hauser & Wirth提供,摄影:Alex Delfanne
对于很多当代艺术家来说,如何利用创作为既有的现成物与客观对象赋予新的媒介与语境是创作的挑战,也是在“筑梦”展览中所呈现的重点之一。汪建伟2013年的作品系列“…或者事件导致了每个无效的结果。”和刘韡创作于2015年的雕塑作品《徘徊者》,即是在对客观事物的解构中实现了对于新的秩序与意义的讨论。极简主义代表艺术家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1989年创作的作品《无题》则由六个矩形空心金属盒子组成,传达着艺术家标志性的创作语言——“堆叠”。 在擅长使用自然与人造材料的日本艺术家菅木志雄(Kishio Suga)的作品中,艺术、材料、物件和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他的创作中产生了新的叙事性——形式与材料在关联与迭代中被筑造成为新的语言,过往形态在被重复的过程中自身亦得到转换。

汪建伟2013年的作品系列“…或者事件导致了每个无效的结果。”

刘韡创作于2015年的雕塑作品《徘徊者》(摄影:罗颖)

“筑梦”展览现场,唐纳德·贾德《无题》1989

“筑梦”(Building and Dreaming)展览现场,菅木志雄作品

菅木志雄《立空》
视角与时空概念,在筑梦中转化
穿越在迷宫般的展览空间,相似的创作逻辑也以不同的呈现媒介与方式穿插在展览中。来自贝恩德和希拉·贝歇夫妇(Bernd & Hilla Becher)在1960年代起的三十余年中,拍摄德国水塔风景的一系列纪实摄影,展现了观念主义与工业化进程的联系。石元泰博(Yasuhiro Ishimoto)为桂离宫拍摄的黑白银盐照片,则令光阴与线条以抽象的形态呈现。张培力在创作于1980年代的纸上水彩作品《油罐》中呈现了遥远而真实的场景,而在封岩的镜头中,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老家具亦呈现出由“筑造”所形成的新的秩序与故事,创造出新的情境。安德鲁.格拉西将家用显示器化为永恒纪念碑的蛋彩画中。格雷戈尔.施奈德、吉涅夫.菲吉斯和萨宾.莫里兹则利用居家室内空间的转化,以此为契机探索不安的个人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