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印网上冲浪时惊奇地发现,我身边的万事万物好像都被捏成了活灵活现的人。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屏幕里的、地球外的…好像只有我想不到,没有大佬们拟不来。
这个刷爆网络的创作方式是怎么来的?已经整出了多少新鲜玩意儿?又为啥有如此魅力?
今天就好好聊聊咱们的关键词——“拟人”吧。
万物皆可拟化?
“万物皆可萌娘化,万物皆可拟人化”,这个状况可不止在岛国了。在前段时间的双十一,就连天猫、淘宝等化身成为一个个帅哥靓女,这真的是小印从未设想过的道路,只能说在心理这块,真的是被人狠狠拿捏了。
这让我想起了很久之前看到的清华和北大的拟人段子,不多说了,小印给太太们递笔。
其实这些年来,拟人文化早已在我们的娱乐生活中遍地开花,甚至到了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地步。
比如这组杂志封面,华丽的造型、酷炫的气场,妥妥的二次元时尚大片儿啊~

但谁又能想到这些青春靓丽的封面模特,其实都是令人闻风丧胆的致命病毒!
再来看看这个在《国家宝藏》欣赏过的精美文物,转眼就成了身着玲珑镂空裙的小妹妹,“让国宝活起来”诚不欺我。
可以说,只要脑洞大,没有什么不可拟人化。看这些文具帅哥,小印绝对立上立,马上马的滚去学习。

甚至就连细胞都变身励志打工人,在一场微观下的冒险中保卫你的健康,有时还顺带卖个萌。
更别说日常琐碎的小事小物,什么网络浏览器、怀旧零食、护肤品、流行歌…只要是能喊出名字的,百度不出拟人来,算小印输。
而且如果细究起来,拟人这事儿,好像已经存在很久了…
神灵的诞生、妖鬼传说的流行莫不与它息息相关,日本著名的“付丧神”传说就是其中之一。
物品被闲置100年后会诞生意识、成为妖怪,还要对那些不好好爱惜物品的懒蛋进行花式报复,可以说比人都像人。
不甘寂寞的西方也在19世纪集体整了国家娘化的活,哥伦比亚(美国)、不列颠尼娅(英国)、日耳曼尼娅(德国)、伊塔利亚(意大利)…个个都是形象好气质佳的美人。
从希腊神话到百鬼夜行,从《西游记》到《伊索寓言》…用生动的人类特征去描述难以言说的概念与事物,既深入浅出又妙趣横生。拟人就此成了创作者们屡试不爽的香饽饽。
回过头才发现,从过去到现在,我们还真已经被拟人给包围了。

拟人化,为啥这么疯狂?
既然大量存在,必定少不了热爱。拟人文化之所以无往而不胜,首先归功于它的“共情力”。
这种共情首先打破的,是我们身处现代世界的孤独感。
人是实打实的社会动物,天生就有一种与外界沟通、向往群体生活的本能。
但社会学专家们却发现,从工业时代开始,由于物质的富足和社会节奏的加快,我们已经不自觉地与彼此远离。
想玩乐却没有伙伴,想倾诉却没有对象…我们正把自己置于无数座精神孤岛。
而拟人就巧妙地弥补了目前严重匮乏的心灵交流,给我们迫切需要的陪伴。
“原来我一直被这么多朋友围绕着”,拟人带来的,就是这种“久违的”感动。
对于枯燥乏味的现实生活,拟人更是有奇效。
心理学家德西在“自我决定论”中认为,只有发自内心的行为才能带来踏实的满足感。
但无数枯燥的职业技能和学科知识已经塞满了我们的日常,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不论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心中总是一百个不情愿。

它让说教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最后,你不仅自主吸收了要学的东西,还幸福感爆棚,瞬间感觉自己又彳亍了。

这一套日本人已经玩得炉火纯青。图中的畅销教科书就让难记的元素周期表和物理公式化身萌妹,养眼的画面与严谨的科学并存,网友直呼“从此爱上理科”。

码农圈大火的程序语言拟人也是一个例子。C++、Python这些听了就头秃的名字瞬间有了灵魂,甚至吸引了不少圈外人的目光。
不过,拟人诞生的终极诉求,还是我们一贯的“人类中心视角”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一句“人是万物的尺度”,让拟人文化在抚慰心灵之外,更多了一重“丈量”的意义。
不同意一般虚构,拟人创作非常强调紧扣现实、贴近生活,主打一种与现实面对面、点对点的精密人设。这对我们认识外面的世界,有着神奇的引路作用。
比如国家拟人《黑塔利亚》中对列支敦士登爱惜有加的瑞士哥哥、长期互呛的英法、乐天的不老仙人中国…无不让人联想到与之对应的真实历史,不知不觉就测绘出了复杂庞大的人类版图。
很多黑塔粉就是以这部可爱的动漫为契机,一步步深入到对世界历史的探索中。
除此之外,拟人甚至还有一个更高的追求:丈量宇宙的尺度,实现人的升华。

《宝石之国》则用磷叶石与佛教七宝结合的故事铺开了对人类骨、肉、魂三位一体的哲学思辨。他苦痛的经历如同修行,助人类飞升至新的境界。
——“我就是一切,过去、现在、未来”。拟人创作能将有限的人类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时空想象之中。通过它,我们不光认识了世界,也能重新认识自己。
娱乐与深度兼备、熟悉和新奇同在,这就是拟人长盛不衰的根源。

无下限的拟人,过了?
当然,没有任何一种流行文化是完美无缺的,拟人也不例外。高度自由化、商业化的运作虽然让拟人大展拳脚,但也同时为它带来了麻烦。
比如在部分商业竞争中,拟人就像那些被资本裹挟的国产大片一样,生命力不升反降。
卷着卷着,大家都没了搞创新的动力,只顾着开新坑、凿卡池、赚快钱。
不过,就算创造力满格,跑偏的脑洞也可能坏事。一些极其狗血的奇葩拟人创意就此诞生,一再挑战着观众的底线。
这部名叫《扑通扑通❤便便男子》的动画就很有“内味儿”,把我们每天制造的奥利给捏成了玉树临风的校草…
即使本来就是个恶搞的产物,把便秘、窜稀这么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强行与女性向挂钩,还是超出了大部分人的承受范围。
“拟人下限已经这么低了吗?”,类似的质疑声一时传遍网络。想必最精通这门生意的日本人,这回也该好好反思下了。
除此之外,拟人创作的边界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东京电力公司强行倾倒核废水的惊天丑闻,相信大家都记忆犹新。


——有些需要严肃对待的东西,本身就不适合轻松活泼的拟人。
因为拟人带来的亲和力正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被别有用心地使用,它就会让我们卸下警戒心,迷失在人工制造的温柔乡中,无法看透复杂事物的本质。
故意将一切萌化,试图规避道德和法律的制裁…这些挂着拟人名头的糖衣炮弹,还须我们仔细甄别、坚决抵制。
不得不感叹,真正开始盘点拟人文化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它润物细无声的魔力。
不知何时起,我们已经将它当成了一种与世界沟通的方式。
对了,你觉得创造这个公号的小印,会不会…其实也是一个有灵魂的人呢?
告诉我你的想法吧~
参考文献: [1]皮特里著,郭本禹译,《动机心理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徐虹、杨红艳著,《社会排斥对消费者拟人化品牌选择倾向的双路径影响机制研究.中国史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21,(6) [3]郭书凝著,《文物拟人化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信息化研究》,2020,(4) [4]韦施伊著,《从“拟人化”到“拟-化”——后人类主体生成》,《河南大学学报》,2020,(3) [5]神铭钰、赵聪聪著,《拟人化品牌角色类型对消费者幸福感研究》,《科技创业》,2020,(3) [6]覃玙希著,《日本动漫“拟人化”热潮对中国游戏产业发展的启示》,《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12) [7]王筱阳著,《二次元文化中动漫拟人化设计的研究》,《艺术品鉴》,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