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在研究B站UP主[先看评测]主编@Mr厉害 的微博,发现他转发了一条言论很有意思:
原博@魔法师蛋小丁 和我互关很久了,他是一位能言善辩的博主,【低频PWM调光】的科普就是由他发起,可以说是给国内数码领域做出大贡献的人。
但一码归一码,此番对于MacBook Air为何没能成为主流的因果分析,我个人不赞同。
那位是什么MacBook Air没能成为主流?
MacOS系统对于苹果来说是负溢价吗?
今天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
苹果 MacBook Air
左滑看接口

机身左侧

机身右侧
它的配置如下: Apple M1 处理器 8GB 4266MHz 内存 512GB 固态硬盘 13.3英寸 2560×1600分辨率 100%P3色域 IPS屏 电池容量 49.9Wh 厚 16.1mm 机身重 1.29kg 适配器重 157g 目前售价9799元


如果你平时对性能需求不高,买电脑仅用于普通商务办公、视频会议、视频娱乐,那么无风扇的MacBook Air既轻巧,又安静,性能也完全够用。 但如果你对习惯用Windows系统,或者是个财会HR,经常接触网银、金税U盾,那Mac可能会不太适合你。



左滑看背面温度

机身背面温度
表面温度如上图所示,键盘键帽最高为46℃,WASD键位区域在35℃附近,方向键32℃。背面最高45.5℃,中心点38.1℃。 总的来说,MacBook Air的散热表现一般,极限环境下远不如13英寸的MacBook Pro,满载时键盘温度也更高。 这个结果是必然的,如果M1装不装风扇都拉不开差距,那做风扇就没意义了。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条微博,在我看来,这是用两条看似正确的结论,来佐证一个不相关的观点。
咱们按照蛋丁的原博一条条分析:
Q:Windows阵营中,能找到性能、功耗、重量、做工和续航接近的产品吗?
A:综合考量肯定不能,但Win阵营也能找到同样【综合考量肯定不能】的产品。
举个例子:你找不到像LG gram 17那样,屏幕大、机身轻、性能弱、做工差的产品。
再举个例子:你找不到像X1 Carbon那样,键盘好、机身轻、接口尚可、标配LTE网络,还是16:10屏幕的商务本。
所以很多笔记本,只要【综合考量一下】,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性,这不是MacBook Air专属,它确实很特别,但硬件上并不是无敌的。
Q:如果放低性能和续航标准,允许同重量下更弱的性能+续航,在2~3万元价位能找到对标1万MacBook Air的Win笔记本吗?
A:这个【限定词】设计得很巧妙,蛋丁放宽了性能+续航,本质上是放宽了核心的“能耗比”——这恰恰是M1最擅长的部分。
所以答案别说2~3万,就算给10万,我都很难找出对标的笔记本,因为A/I两家芯片的能耗比远不如M1。
第二个问题将MacBook Air的优势集中在“能耗比”上,但到了第三段,蛋丁干了两件事儿:
1,将【M1的能耗比优势】换成了【MacBook Air的整机硬件优势】
这是两码事,M1是芯片,MacBook Air是整机。
2,将“能耗比”换成了“性价比”。
性价比的意思是——性能与价格之比,近万元的苹果何来性价比?
在上述两个地方进行了偷换概念。
然后就得出一个结论——MacOS操作系统对MacBook来说,其实是负溢价的。
这里又进行了一个偷换概念。
如果说MacOS对MacBook有什么负面影响,那公认的影响就是——兼容性差,导致适合购买的人群少。(简称“适用面”窄)
MacOS的“适用面”窄,会导致MacBook溢价能力变差吗?
或者我换个问法——如果MacBook Air降价1000元,那兼容性会变得更好吗?
显然不会。
所以综上所述,MacBook没能成为主流,是因为它的【适用面】比较窄,对于适合它的人群来说,MacOS是很好的系统。
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由于MacOS无法兼容常用软件,所以就算白送给你,也没办法完成工作需求。
举例:如果是公司财会人士,就算苹果白送你顶配MacBook Pro,你也无法完成报税,所以这不是【负溢价】的问题,和【价格】无关,这是【适用面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