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听过所谓“神奇的数字7±2” ,即米勒定律。但大家不一定知道的是,这个观点其实并不完全正确,后来的学者以此为依据做了大量更加深入的研究,对米勒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发现那个“神奇的数字”其实是4。
什么是7±2法则
7±2法则又称米勒定律,1956年由美国心理学家乔治·A·米勒(George A. Miller)提出:人的短期记忆广度为7±2区间,即短期记忆储存空间限制为5-9个信息团。
案例1:
微博-发现顶部展示9个实时热搜,百度首页展示5个推荐新闻。
短期记忆
“PC的导航栏选项一般不超过9个,APP的tabbar不超过5个”是米勒定律的应用吗?
案例2:
最开始我也认为这是米勒定律在设计中的应用场景之一,但后面发现并不准确。因为我们忽略了7±2这个记忆广度有一个重要前提,是短期记忆。
(大部分信息在短期记忆中保持的时间通常在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通过巩固后可变为长期记忆,能保持几天到几年甚至更久)
而PC导航栏和APP标签栏数量是根据设计经验总结出来的,所见即所得,并且早已被强化为长期记忆,不符合米勒定律的前提条件。
四项事物法则
心理学家Alan Baddeley后来发现,米勒的文章只是在一次专业会议上的讲稿,并不是真正的研究报告,7±2的结论也是根据其他人的实验进行的一个估测,实际并不严谨。
于是他和另一位学者Nelson Cowan进行了长达四十多年的研究,在2010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短期记忆的组块数量大约在3到5块的区间内,也就是4左右,这被称为四项事物法则。它同时适用于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帮助用户快速处理信息,提升记忆效率。
利用组块把4变多
信息内容过多时,将其分组块处理更有效率。
iPhone的通讯录里,手机号格式:xxx xxxx xxxx,座机号格式: (区号) xxxx xxxx
案例3:
案例4:
美团外卖金刚区则分为两个组块,用户会更容易记住第一视觉层次的五个图标入口。
(第二个组块里包含十个,虽然总数上已经超过5,但根据格式塔对称性原理和阅读习惯,大脑会自动默认一行为一个视觉单元,每个视觉单元的数量也是5。而且不是说在设计中不能超过5个选项,3-5个选项是用户的最佳记忆数量,超过5个会降低用户的记忆效率。
案例5:
个人中心/设置等表单类页面,每个重要组块都有不超过5个功能入口,不仅层级更清晰,也方便用户查找。
对设计的启示:
1.尽可能将展示给用户的信息限制在4条左右,如果信息过多,利用组块进行展示。
2.设计含有数字类的页面时,如果数字较多,要么系统自动分组(类似银行卡号输入4个数字自动空格),要么允许用户手动分组(空格键点击可用)。
3.可通过卡片或间距分组,重要组块内的信息也尽量控制在4条左右。
4.一些认证流程类的页面如身份认证,将步骤控制在4项以内,减少用户跳出率。
写在最后
四项事物法则不像米勒定律那样被大家熟知,可它在设计中的应用并不比米勒定律少,而且“组块”这个概念也是由米勒提出的。虽然他当时得出7±2并不准确,但不能否认他的贡献。最后附上文中提到的两篇论文地址,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跳转观看~
米勒《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能力加工的局限》:http://www.musanim.com/miller1956/
纳尔逊考恩《神奇之谜四:工作记忆容量是如何有限的,为什么?》: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963721409359277
Powered by Froala Editor